• 微信

上海客运站的变迁:从记忆中的重要枢纽到逐渐消失的出行选择

时间:2024-09-05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568评论:0

今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坐过长途汽车了?你有多久没去过汽车站了?

你是不是一瞬间愣住了?

说到现在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我想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短距离的地铁,长距离的则是高铁、火车。

在交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你有没有发现,公交车站的概念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而这次,在我亲自走访了上海市的5个公交车站之后。

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们先从市区的大型公交车站开始说。

我去的第一站是静安区的上海长途汽车总站。

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朋友可能还不清楚它在哪里,我告诉你,距离公交站不到100米。

其实它就是上海站,现今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按理说,它靠近上海站这个客流巨大的车站,自然处于上海市中心的好位置。

除了汽车站本身的优势外,其总占地面积高达3万平方米,也是上海市最大的长途汽车站之一。

昔日的上海长途汽车总站可以说从来不缺乘客。

这次,还没来得及走进汽车站,最大的感受就是空荡荡的。

这是汽车站的正门。右侧的地下售票厅已关闭。

让我们来看看车站周围的区域:

以前,当我旅途劳累地走出汽车站时,都会去小餐馆填填肚子,但现在大多数小餐馆都关门了。

就连大型交通枢纽旁繁华的摩天大楼,以及街对面的金融街购物中心,也显得十分冷清。

这些曾经可能是城市的CBD,但现在它们对于新来者来说已经成为了更具吸引力的工作地点,并且成为了大虹桥、中山公园、徐汇等越来越多的新交通枢纽。

而这种空缺也延伸到了客运站内部:

原本人头攒动的售票大厅,现在来买票的人越来越少。

二楼的商铺基本都关门了。

候车大厅原有三层:

现在只剩下一层楼了,大厅里等候的人都稀稀落落的坐着。

工作人员介绍,在南通没有火车、高铁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从这里乘坐大巴前往南通。

如今,自上海站开通至南通的列车以来,大批人群也涌向附近的上海站。

合肥南站长途汽车站_合肥汽车南站有高铁吗_合肥汽车南站怎么坐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另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位于上海铁路南站旁。

千万不要被上海长途汽车南站候车大厅里人来人往的景象所迷惑。

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南客站现在每天的客流量大概是2000人次,而以前是1万人次/天。

我再给你看两张对比图,供大家参考,都是地下通道。

通往上海南站和地铁1号线、3号线的道路上,两边都是崭新的店面,灯火通明。

我们来看看通往长途汽车站的位置。

较为昏暗的通道内,仅能张贴安全标语,通道尽头的地下售票处和候车室均已停止使用。

我们看到,上海长途汽车总站、上海长途汽车南站等大型客运站的客流量已经开始明显减少。

那些比较偏远的小型公交车站还能坚持下去吗?

在偏僻的小汽车站,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消失的迹象。

事实上,与那些靠近城轨车站、能自带客流的大型客运站相比,这些都是利用率较低的小型客运站,且大多仅服务于一个区域。

往往个体才最能体现当下客运站最真实的状态。

而当我走进松江区松江汽车站的时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

一种时间感涌上心头。

与如今的现代化高铁站不同,它有着气势宏伟的大门,门前点缀着精心装饰的草坪和鲜花。

松江汽车站看上去特别简朴。

正门是简陋的老式玻璃门,上面写着几个大字,门上挂着的显示屏不起作用。

旁边的墙上贴着发往全国各地的专线,有四川、贵州、木吉、启东……

古老的城门,斑驳的墙壁,确实显得有些古老。

如果说从外观上可以用肉眼看到松江汽车站的荒凉,那么更加落寞的则是汽车站的内部。

确实是空的。

除工作人员外,几乎看不到任何乘客。

我和工作人员聊起来,他们告诉我,除了春运高峰期,每天来的人大概也就五六个,最近到了河南人回家收麦子的时候,人就比较多了。

终于碰到了几个乘客,一个是去盐城大丰的一对夫妻,一个是去河南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坐长途客车是因为没有时间买火车票。

我看着他们提着大包小包匆匆从我身边走过,嘟囔着说去河南的车只有两趟,早上七点和中午十二点,而且要到凌晨一点才有车开到他们河南的老家。

是的,这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程,带着大大小小的沉重的行李,还要忍受车子的颠簸,更不用说途中急刹车带来的头晕了。

难怪如今乘坐长途汽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汽车站的消失,不仅仅体现在乘客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整个汽车站的接待面积实际上在缩小。

如果你最近去过位于静安区但规模较小的沪太路汽车站,你就会发现它。

由于顾客减少,整个客运站近三分之二的接待大厅已经关闭。

原来,这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宽敞明亮的接待厅。

如今,只剩下一间狭小的房间。

狭小的空间里,角落里孤独地摆放着两台售票机。

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服务台的窗口连旅游信息区的一半还不到,而且窗口旁边也没有休息的地方,候车大厅就在旁边。

就连原本熙熙攘攘、嘈杂嘈杂的候车大厅,也许中午还能飘散着香浓的方便面香味。

正如您所见,您仍然几乎可以发现一两名乘客。

“我也见证过这个车站的鼎盛时期,大概是2000年,顶峰时期有400多列火车,现在只有不到20%的火车还在运行。”

门口的管理员摇了摇头。

我从他口中得知,最高峰时,每天有400多辆客运车辆进出沪太路站,现在正面临客运班次大幅度减少的情况。

以发往江苏的长途客车为例,过去有发往启东、海门、连云港、江阴、靖江等地区的班车。

目前仅剩一个航班飞往江都。

嘉定安亭汽车站亦是如此。

破旧的门厅,灰色的地面。

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陈旧与荒凉。

从客流量的减少,到公交车站面积的减少,这些要么是市区内的大型公交车站,要么是较偏远地区的小型公交车站。

就这样,在我们难以看见的地方,慢慢地消失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时代的变化。

你知道吗?

事实上,公交车站消失的现象不仅蔓延至上海,也蔓延至全国很多城市。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公路商业客运量达到190亿的峰值后,客运量开始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