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社厅原副厅长位志荣退休后被查,彰显反腐力度
丨
启
明
官
察
启明官察B
官场/职场/ 体制 / 时评
静静阅读,享受时光
感谢您抽出
阅读本文
核心事件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前副厅长位志荣,因长期从事受贿和迷信活动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受到了查处。即便在退休之后,他依然未能逃脱追责的命运。
事件背景
参与方
案件意义
该案件彰显了反腐“退休后也不庇护亲友”的决心,向公职人员发出警示,告诫他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权力监督将保持持续的高压态势。
位志荣 资料图
2024年3月,一则退休官员被查的消息在甘肃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甘肃省人社厅前副厅长位志荣因涉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正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他曾在定西市担任要职长达16年,曾创下“五年四岗”的快速晋升记录,被视为一位有能力的官员。然而,在退休仅一年之后,他却不幸地从巅峰跌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基层干部到厅级官员,脱贫攻坚一线至腐败漩涡,位志荣的仕途历程映照出权力监管的内在难题,同时也对“有能无德”带来的严重危害发出警醒。
一、草根逆袭:从农校毕业生到县委书记的青云路
位志荣,1962年诞生于甘肃庄浪县的一处农村,他抓住了1980年进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的契机,踏上了改写命运的征途。这位源自黄土高原的农家后裔,在担任平凉地委农村部职务期间,充分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字能力。1990年,他被调至地委组织部,自此开启了为期27年的组织系统深入钻研之旅。
位志荣在组织部度过了17个春秋,期间他从一名普通的科员岗位逐步攀升至正县级组织员的职位。这段职业生涯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网络和深厚的干部工作经验。1997年,他被调任庄浪县委副书记,仅用两年便实现了从组织干部向地方主要领导者的转变,并于1999年正式担任庄浪县县长一职。在庄浪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大力推进梯田的修建和马铃薯产业的拓展,从而使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景象得到了显著改观,也因此赢得了“务实型官员”的美誉。
2002年,位志荣转任岷县县委书记,他的仕途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其经济以中药材产业为核心。在位志荣任职期间,他推动了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成功引进了龙头企业,使得岷县的中药材产业规模得以扩大,增长了三倍。这段成就为他晋升提供了关键支撑,2006年他被调任为定西市委的副秘书长,紧接着在第二年便加入了市委常委的行列,当时年仅45岁的他,成为了定西市历史上最年轻的市委常委。
关键点分析
1.1 位志荣的仕途始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
1984年,这位来自农村的学子毕业后,被派往平凉地委农村部工作,从而开启了长达28年的基层工作生涯。在这平凉地委组织部度过的13年时光里,他从一名普通的科员逐渐晋升为青干知工科科长,并于1997年获得副县级组织员的职位。这段工作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为他日后“重业务而轻视规矩”的工作习惯埋下了种子。
1.2 2002年调任庄浪县县长,位志荣迎来首个关键考验。
在国家级贫困县面临艰巨的经济基础挑战之际,他亲自推动梯田建设、普及马铃薯种植技术,促使全县粮食产量在三年内增长了40%。这种务实的作风,使得他在2006年晋升为岷县县委书记时,受到了媒体“扶贫先锋”的赞誉。然而,同期的一些端倪已经显现:2004年,岷县某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时任县长的位志荣遭到匿名举报,指控其“干预招投标”,但最终调查并未得出结论。
1.3 权力初萌:基层能吏的双面性
在庄浪和岷县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时,位志荣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执行力——如将岷县中药材产业的产值在三年内翻倍,同时也显现出越级做出决策的倾向。1999年,在庄浪县某水库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中,身为县委副书记的他直接指派了承包商,这一行为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这种以效率为首要考虑的思维模式,为他日后滥用职权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二、中枢攀升:定西十年的权力游戏
自2007年起,位志荣担任定西市委常委及市委秘书长,其权力范围逐渐变得不清晰。在此期间,他借助负责组织工作的便利条件,在干部选拔和任用过程中接受贿赂,从而形成了“金钱换官”的隐秘规则。经调查发现,从2012年至2023年,他共接受了23名下属的现金和购物卡,总计折合人民币超过80万元。
在位志荣担任安定区委书记的时期,他与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形成了利益交换的联系。某家地产企业借助位志荣的关系获得了黄金地块的开发权,作为交换,该公司不仅向位志荣的亲属赠送了房产,还承担了其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这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勾结模式在位志荣掌权期间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常规的做法。
位志荣自被任命为省人社厅副厅长以来,将权力滥用扩展到了民生领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职业资格的审批等关键环节,他接受企业贿赂,对不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给予便利。2021年,某民办职业学校借助位志荣的关系,违规获得了省级技能培训资质,并骗取了超过300万元的财政补贴。
关键点分析
2006年,位志荣被调任为定西市委副秘书长,从而开始了他在中枢部门的实践与锻炼。
自2007年晋升为市委常委以来,他陆续担任了秘书长、常务副市长、副书记等关键职务,在定西的政治舞台上打造了以市委办、政府常务和市委副书记为核心的“三驾马车”格局。这种跨部门任职原本旨在培育多面手干部,却意外地成为了他构建权力关系的良机。
2.3 2009年安定区委书记任命
2009年,位志荣担任安定区委书记,这一职位标志着他步入权力的最高峰。他主导的“引洮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然而,由于处理“维稳”问题不力,他被省纪委进行了约谈。但这次危机却意外地为他积累了政治资本:2011年,他升任市委常委,随后通过实施“高压维稳”策略,重新确立了权威;2013年,在担任常务副市长期间,他大力推动的“陇药产业园区”建设获得了省级的表彰。
2.4利益网络构建
办案人员透露,位志荣在定西任职时,利用“项目审批权”和“人事建议权”进行利益交换。为获取市政工程承包权,一建筑商向其司机行贿干股,最终通过位志荣违规操作招投标,非法获利超过千万元。这种“影子股东”的方式,成为了他权力变现的主要途径。
三、权力异化:从"能吏"到"围猎"对象
2016年,志荣被任命为省人社厅的副厅长,他在此过程中遭遇了角色转变的难题。他负责管理社保基金、职称评定等关键事务,手中握有重要的决策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从主动寻求利益转变为被动地成为他人围猎的对象。2018年,某职业培训中心主任为了顺利通过资质审批,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向志荣赠送了拜年礼物,最终累计行贿金额高达85万元。
关键点分析
退休前疯狂:最后的饕餮盛宴
在退休前两年至退休期间,位志荣采用了一种“期权交易”的策略:他擅自将厅属企业的车辆注册到私营企业主的个人名下,并商定退休后每月向他支付“使用费”;此外,他在办公室收受了某培训机构负责人送来的五十万元银行卡,并商定离职后分批次支付。这种所谓的“期权腐败”手段,导致他在退休前一年的受贿金额增长了300%。
监管失效样本
位志荣案件揭示了多个监管缺陷:他所负责的社保基金监管部门,连续三年审计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2020年省委巡视组入驻人社厅期间,其违规借用车辆的问题虽被记录,但并未得到深入调查;而在组织部门进行的离任检查中,对于其“带病提拔”的问题,仅仅是通过提醒谈话的方式进行了解决。
四、东窗事发:退休"安全着陆"梦碎
退休于2023年1月后,位志荣常往高档会所走动,力图塑造一种“安然无恙”的表象。然而,到了2024年3月,甘肃省纪委监委意外公布了对其的调查消息,瞬间终结了这一精心策划的“金蝉脱壳”计划。据办案人员透露,早在2019年就有举报信指出其妻弟参股企业的问题,但调查直至中央巡视组移交相关线索后才得以启动。
翻船细节:一条短信引发的崩塌
据内部消息,位志荣被调查的导火索竟然是某企业家在宴会上的一次“疏忽”——他在娱乐场所不慎遗落了支付给其妻子“咨询费”的转账凭证,结果被该酒店的服务员揭发。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暴露了他长期权力失控的严重后果。
五、"平安着陆"幻想下的疯狂敛财
2023年1月,位志荣退休,自以为实现了“平稳过渡”,却未料到纪检监察部门早已对他展开了调查。在退休前的两年里,他加快了权力变现的步伐,借助所谓的“影子公司”非法收受财物,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以上。
退休后的15个月间,位志荣依旧与私营企业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采用“提篮子”的手段对工程项目进行干预。到了2023年5月,他应某建筑公司的邀请,前往海南三亚享受“候鸟式”的休假,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该公司赠送的,价值数十万元的旅游用品和资金。
为了掩饰其违法行为,位志荣巧妙制定了“洗钱”计划。他将所得的黄金、高档手表等贵重物品委托给心腹保管,而部分现金则通过地下钱庄被转移到国外。在其住所,调查人员发现了三本以上的银行存折,这些存折所记录的资金流向,竟然与十三家空壳公司有关。
六、甘肃反腐风暴中的典型样本
位志荣事件揭示了甘肃省政府内部深层次的问题。在他担任定西职务时,他与众多市级官员结成了利益联盟,建立了一个“官官相护”的腐败体系。这种“圈子文化”使得当地的政治环境恶化,民众的信访数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省人社厅作为负责民生的部门,其权力高度集中却监管不严。位志荣借助负责就业促进、社保基金等工作的便利,在职称评定、技能培训等环节大肆进行权钱交易。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人社系统的公信度,引发了部分群众对社保政策的怀疑。
甘肃省委坚决表明了“退休并非免于追责”的廉洁自律立场。在2024年,全省纪检监察部门共立案查处1.1万起案件,对1.2万名违纪者进行了处分,其中包括37名厅局级干部。这种“零容忍”的严格态度有力地阻止了“期权腐败”的扩散,传递出“任何伸手者都将受到惩罚”的明确信息。
七、制度反思与廉政建设启示
位志荣案件揭示的制度缺陷引发人们深刻思考。在干部选拔任用领域,定西市出现了“带病提拔”的问题,位志荣在岷县任职时,就有群众对其收受礼金的行为进行了举报,然而这一举报并未得到妥善的核实。这种“重使用轻监管”的管理方式,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省人社厅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未真正发挥效用,关键岗位的轮岗制度执行不力。位志荣负责社保基金管理已逾五年,却始终未经历专项审计。这种监管的缺失使得他得以长期擅自挪用社保资金用于投资和理财。
甘肃省委通过案例推动,促进了廉政风险的防控体系建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实施了“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机制,以及关键岗位的定期轮岗制度。此外,还搭建了社保基金“阳光监管”平台,确保了资金流动的全程可追踪。与此同时,对退休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并设立了“离职审计+廉政回访”相结合的机制。
位志荣从一介农家子弟沦为腐败分子,其堕落过程堪称权力异化的经典案例。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反腐败斗争务必坚守“刀刃向内”的原则,通过制度优化、监督加强、教育深化等措施,打造一个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的稳固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类似“位志荣”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确保政治生态的纯洁与清朗。
八、案件镜鉴:官场"能吏"异化的三大病灶
病灶一:重业务轻党建的培养偏差
位志荣在从副科级晋升至副厅级的过程中,20年的时间里只参加过三次廉政教育活动。根据定西市委组织部的档案资料,在他任职期间,民主生活会的发言材料连续五年内容相同,且在自我批评中,他明显倾向于强调责任担当而忽视纪律要求。
病灶二:重大项目决策的"一言堂"
在位志荣担任定西职务的期间,他所负责的17个关键项目均未遵循“三重一大”的决策机制。在某个工业园区规划进行修改时,他个人的意见取代了专家的评审,结果造成了2.3亿元的投资付诸东流。
病灶三:退休前腐败的"期权化"趋势
位志荣案件暴露了“59岁现象”的变异形态:他将受贿行为分割为“即时兑现”和“延迟支付”两部分,通过利用制度漏洞来逃避监管。这种新型的腐败手法,对现行的监督机制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九、结语
位志荣的堕落之路,宛如一块多面镜:它不仅映射出基层治理中“能人政治”的变异风险,还揭示了“期权腐败”的潜藏祸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变成了权力寻租的遮羞布,而脱贫攻坚的战场也变成了利益输送的温床。这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制度监管整体失效的体现。该案例提醒我们,只有破解“有才无德”的困境,在任用有能力的官员与严格管理干部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才能有效构建反腐防线。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资讯,不可作为违法行为的参考依据,具体案件详情应以官方发布的通报为准。
启明官察B平台(ID:qimingguancha0857)的原创内容
往期经典回顾
启明观察
启明官察A
Aa启明官察Aa启明官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名校真题】各省高二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今日分享() 由于篇幅有限,仅列出部分名单,文章最后提供电子试题及答案的免费下载。 目录及部分试卷预览 卷号1·A10联盟...